第二次 9月10日 我們有七位小孩~小樹、程程、阿米、慈慈、妍妍、豆豆、郭奕
這次我們在竹北三王宮的廟旁涼亭和大樹下活動 |
涼亭與廟前廣場之間的出入口,孩子拿著蒼蠅拍說:「這裡有關卡! 請刷卡或說通關密語才能過!」 |
小樹從頭到最後都很投入 |
這一次的主題是「自己蓋房子」。我們先講了一個「建築師傑克」的繪本故事,然後說明可以設計各種樣子、不同功能的房子 。並提供紙箱、繩子、膠帶、布等等材料給孩子自由發揮。
妍妍和豆豆一組也花了許多心力建造。這是一個有移動車庫的房子喔。 |
用膠帶和布做裝飾 |
郭奕、程程、慈慈這一組有很多想法,但因為總是想到其他好玩的事情情而分心(拿紙箱滾來滾去、拿繩子跑給別人追等等),導致常是 "後繼無力" 沒有完成。其中有完成的部分是我幫忙貼的門簾(在剛剛設關卡的那個門上)。 我想下次若有類似的主題,我需要多給一點架構(就是先說可以怎麼做的建議)給這組天馬行空的孩子們。
但我想,在他們的回憶中,各種探索材質的經驗,也是很有趣和有意義的。只不過,這次沒有體驗到「把想法做出來」的「完成」經驗。下次吧~
中間吃點心,我們去田間散了一下步;然後孩子拿了我提供的麻繩,玩起了火車的遊戲~
原本是兩輛火車(一人當車頭,其他人坐火車),後來變成每個人都想當火車頭。 |
最後,我們一起收拾這次用到的材料和工具, 程程也負責任地把從廟旁邊搬過來借用的鐵椅子,搬回去原來的地方放。 最後能夠「復原」,是我們共學想培養的一個重要能力。(不論是玩玩具、借用東西,或是不小心打翻或損壞東西;目標都是可復原成原來的樣子,若損壞修復的話至少是可使用的樣子)
另外,我發現幾個有意思的事情~
一、是阿米這次一開始就投入,且持續蠻久地做了一個超大型的建設,是用繩子、紙箱、布的合成物,可以躺在裡面。他也是第一個自己想到繩子可以綁在圍牆上(有洞)的。
但他不太想說明這個建設的細節或功能。阿米作品(三張照片才拍得下)
我想,在他的腦海中,一定是有著我所無法想像的大世界。
(就像繪本:「不是箱子」一樣)
二、孩子喜歡追逐(追到?追不到?擋住不能過等等)、丟擲東西(可以丟多遠呢?丟得到那個東西嗎?)、喜歡玩繩子(拉著跑、纏住別人或是拔河),像是追尋著一種有各種可能性、不知道結果如何的刺激感,同時也喜愛著讓身體自由開展其潛力(或說是運動啦)的過程。
如果有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探索,這樣的探索過程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養分吧,我想。
三、大部分的孩子對於與人溝通的能力還不太純熟,但個性上有大方開放(願意嘗試)和保守觀察再行動 等不同的個性。不論哪一種個性的孩子,若我們在溫暖支持的環境中讓他們嘗試,就在與同儕互動的過程中,會逐漸培養出瞭解對方的能力:
故事1:
還記得涼亭旁邊玻璃門的關卡嗎?
豆豆被阻擋不能通過的時候不太高興,和哥哥姊姊爭執了起來。我協助他表達了想法~他覺得這個門是大家公用的,不應該有人不讓別人走。讓擋住門的孩子瞭解,這個門的確是大家都有權力通過的門。豆豆的生氣是有理由的。
而當我向豆豆解釋說擋住門的孩子是在玩一種想像的遊戲,把空空的門想像成一種關卡,可能有各種不同的過關方式(並舉了幾個例子)。
後來豆豆瞭解了,也不生氣了,程程還說「以後豆豆經過,只要說『我是豆豆』就可以過了。」,但豆豆好像比較喜歡刷卡過關的樣子呢~
故事2:
小孩G往樹上投出了手中的紙盤,風吹動改變了方向,紙盤子打到了小樹的背,小樹會痛因此變得很生氣,覺得G是故意打他,也想要回打G(但只舉起拳頭還沒有出手)。
我介入並請雙方用說的,程程也幫忙說出他看到的情況,我再向兩人解釋清楚對方的狀況 並詢問有沒有想要回應對方的?
小樹放下手臂,回去做自己的屋子,並不想多說。G則有些被嚇到的驚卜未定,走回廟裡有點委屈的掉淚,我安慰他並確認他知道下次可以怎麼做。
我尊重孩子的意願,當時就這樣告一段落。
下一次共學,若孩子還記得當時的事情,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讓雙方對於這件事互相回應。
以上,是這次我印象較深克的部分,謹記錄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