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我自己研究的粽子(香包)一、二、三代(從右邊往左邊。最右側是吸管粽子,用來參考的) |
5月27日小黑板。香包最早的功能是類似把艾草插在門口那樣驅蟲用的:因為要出門了,所以把艾草粉放在老虎(威武)或公雞(吃蟲)的偶包裡面,隨身攜帶。 |
27日最後的結果呢~ 我們四個人(包含我自己的粽子)的香包,總共有四種樣子! |
你可能會問說:這是「沒有達到 "預設的" 教學目標」嗎?
"不!" ,我說: 這正是我所希望、在這樣自由的課後共學環境中可以達到的目標。
因為,我相信這些獨特的樣子,正是我們每個人所真正想要的樣子吧!
每個人的個性都不相同,從一開始說吧~
安安總是一聽我說要做什麼,就最早投入的那位。
我常常要請他慢一點,請他先把腦中所想的用筆畫出來(避免若直接剪下去,剪出來的樣子和想的不一樣,其實他會有點挫折)。
然後他很有信心地(說在學校也剛縫過香包)馬上動手,一隻鉛筆慢慢成形(請看上方第三張照片四種香包的最右邊),偶爾會卡在太急而纏繞住的線上,呼叫著我來幫忙。
而5歲的小樹呢,是屬於先觀察一下別人的作品、同學想做什麼,然後再決定要不要投入? 要做些什麼?
所以原本他想做粽子,後來知道可以做別的就開始在紙上塗鴉,修改幾次之後的設計圖看起來像是一朵雲下方撐著竿子,最後說他想做一棵「樹」啦。
5歲的小樹認真投入,絲毫不會分心,很穩定地一針一線慢慢縫。超厲害! |
縫著縫著,他很高興地告訴我說:「你看!我把一塊本來很大的布,變成這樣一個厚厚的、小小的小島了!」我看著,想到我們大人真的很難想到這樣的一種變化,可能是孩子的第一次經驗。
小島後來加大,變成橘色的大島。白色變成島上的突起(小山?)。 |
做香包之外的另一段時間,我們在組合樂高的「消防車」,過程也有許多值得記錄的,請留待後續補充~ 1.一份說明書,三個孩子要如何共同合作?
2.組裝出來以後,左右相反!
3.每個人的角色與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