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常聽人說那種要你選擇的困難情境~例如發生船難,只能救一人,你要救太太還是媽媽?好像怎麼選擇都不對。
我們教育者每天在日常教學(尤其是課後教育)中遇到的,有一種是這樣的兩難:
『當你準備了一項要跟孩子分享的好活動,但孩子卻自行發展出了他們很有興趣的活動,這時候身為大人的你要怎麼影響孩子? 』舉個這週三的例子來說:我準備了很好玩(實際上後來孩子也玩得很開心)的科學小實驗:碰糖製作。(這個之後會補上活動照片並連結過去)而他們在看了我的成品(還沒示範作法)之後,自己發明了這個在浴室洗手台玩的漂浮樂:
一開始,我遊說了幾次(說碰糖有多好玩),但他們正玩得不亦樂乎、沒什麼反應。
我發現自己悶悶的,問自己:『為什麼他們不喜歡我的活動,我會覺得心情不好?』是覺得被否定嗎?是覺得沒辦法對家長交代嗎?
後來,我想通了時間的安排是OK的(先玩一下子這個,之後還是有時間玩碰糖),就加入了他們。
我看著看著,開始研究那輛大台的貨車要怎麼才能直立起來?想了想,其實他們這樣自創的玩法,和如果我為了讓孩子體驗「浮力」而設計了一個活動,讓他們試試看不同的東西浮不浮得起來?這之間有什麼不同呢?只是「由誰發起的?」這個差別,有那麼重要嗎?也許,能從孩子自創的遊戲中,引導孩子去思考、或延伸更多有意思的探索,才是身為教師更具教學專業的能力吧!
今天(週四)更有趣,孩子自創了這麼多事情:吹箭、用吸管噴水、用燒紅的鐵線幫養樂多瓶打洞製造小噴水,還有燒紙、用彩色玻璃紙變成眼鏡等等,簡直記錄不完。而且每一項都可以發展成更細緻的活動。
最後,我想到了這其實是種「正」、「反」、「合」的邏輯思考方式:
我們與其在「大人要跟孩子分享的好活動」和「孩子自行發展出的活動」之間,硬要選擇某一邊。其實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從孩子的自創遊戲中去引導他增加能力、學習新事物!
當然,這樣的運作方式也是有條件的:
- 一個是教育者的教學專業,是否有很廣闊的基礎知識當作背景資料,在碰到孩子的興趣出現時能知道引導的方向。
- 另一個則是學生人數的限制以及學習者的共通特性~
如果人數越少或是學習者的 "特質" 或 "興趣" 越接近,則能實現這個 [合] 的可能性就越大。
*後記:
因為看到孩子愛玩水的興趣,後來我規劃了「不可思議的水」主題週,帶孩子玩浮力、以及噴泉等活動。事實證明,他們愛死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