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一同的家長們,讓我們在跨年的時候許下願望,讓老天爺聽到我們集體的聲音吧!!
源由
因為身旁有些猶豫著要不要讓孩子自學(或是不去上幼稚園)的朋友,我通常協助分析各種可能性、但並不遊說她決定讓孩子自學,因為這是一項對家長來說需要付出非常多心力的學習歷程,我無法代勞。但總是希望這群家長可以互相認識、結盟,不但彼此支持著向前走的勇氣,也能像大學時代分享「共同筆記」一樣可以互相分享彼此在這條路上所吸收的訊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所思考過的種種心得。另一方面,我在新竹帶課後共學的這三年來,累積了一些經驗,也深深覺得孩子需要的是他可以信任的環境(包含固定的場域、可信任的大人),和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以及喜愛的同儕(不一定是同年齡的),反而不一定需要去上某些「課程」(學習特定的知識或能力)。(註解1)
也就是說,我們要創造的是一個共同的環境,就像提供好的土壤給植物一樣,孩子會在這其中靠著自己的能力慢慢地成長。
在比較早期的農村或眷村中,孩子在自家的附近、社區中,就可以獲得這樣的成長機會。
但現代社會裡,因家長的工作關係或是對社會安全的不信任,孩子常被關在安親班或家中,無法自由地去拓展生活經驗、 累積和同伴的相處經驗、以及面對各種事情去想辦法解決的學習過程。
因此,我們才需要 人工地為孩子創造一些適合的環境。
[註解1] :我並不是說去上圍棋課或是舞蹈課是不好的,而是說等孩子有強大的興趣時,再去增強該專業領域的能力即可。而在孩子生活中多數的時間,需要的是統合的生活經驗。
具體共學方式
我想像的方式,是我們找一個場地,讓孩子可以固定到這個場域來生活、和同儕互動、學習。有志一同的家長,共同負擔場地的費用,也依個人意願和興趣來貢獻自己的能力,就像舊時社區共養小孩的概念。可能的場地1. (週二和週四)
竹東河濱生態公園(要向環保局認養,正在努力中),或是小村子(在千甲里)。或是上員火車站附近走路可以到的「明星社區」。
可能的場地2. (每週三)
毓惠在竹東的共學教室。這也是這幾年來每週三課後共學的場域,孩子都很喜歡。可能的場地3. (每週五)
水牛學校在新埔的三合院(加上水牛學校的河邊是腹地)。這也今年每週五課後共學的場域,孩子都很喜歡(只是對家長來說交通比較遠一些)。公共場域開放的時間:
預計是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若有特別的活動需求則可能會提早或延後。(若因家長工作關係,有托育的需求,可另議。)在共學時的內容以及人力配置~
並非整天都有課程。每個時段(如:週二上午)至少有兩位保育者,也就是會確認孩子的位置、所進行事情的安全性,給小孩提供建議(關於怎麼進行?或是怎麼樣比較安全?)。
但基本上孩子是在該空間自己玩、或和同儕玩。
若家長或孩子覺得有需要(例如說:以數學遊戲為主的邊玩邊學,或是想要去小旅行),
或是教育者想要帶給孩子某種影響(如:我想帶孩子演戲之類的),則公告開設「課程」(可以 是單次、也可以是每週進行)。
這個課程有可能是家長擔任教育者,或是家長只是發起人,另外請教育者來進行帶領孩子的活動。 擔任教育者的人是有 Pay 的。
當有「課程」在進行的時候,本來該時段的兩位保育者,看參與課程的人數而定,如果參與課程的人數多,則一位保育者協助教育者的課程進行,另一位教育者擔任 原本的工作(看顧孩子自由活動的安全)。如果參與課程的人數少,則由教育者自己帶孩子進行,兩位保育者還是擔任原來的工作。
保育者可以由家長、或教育者自願擔任,有點像志工值勤,可以有點數的。而點數可以轉換成家庭所需負擔費用的優惠。
經濟方面的運作方式:
假設可參加每週四天的家庭,每月負擔五千元的月費(含場地、人事、餐飲),但若家長可貢獻人力的話將可以減免月費,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但可依家庭狀況自由請假,不另外退費。(月費合成的公基金將會有公開透明的收支記錄,且不是由毓惠管理)
只參加課後共學的孩子,以這學期的方式付費(月繳、或單堂),支持這個共學團體的運作。(毓惠將提出部分金額做為共學團體的公基金,其餘則是個人的工作所得)
我估計若這樣的經濟運作方式,只要有三個家庭是負擔月費五千元(預計每週會來四天)的會員,另外有兩至三位課後共學的孩子加入,就可以開始試 run 了。
徵求有志一同的家長及教育者,我們一起來共養小孩吧~
我認為這樣的共學方式,除了原本(這學期)共學的同儕互動之外,還多了一些好處:1.孩子可以每天遇到固定的同伴。
2.家長有互相支持的伙伴(當你來擔任保育志工的時候,一定會多少和其他家長有互動),
家長和毓惠應該也有更多機會聊孩子的成長。
3.若家長(或新進教育者)願意提供專長來帶領小孩學習,
毓惠願意擔任協助者,事前討論如何教?結束後討論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