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毓惠竹東教室
★共學的孩子:本次有四歲、五歲、小一的年紀,共五位孩子混齡共學。其中一位是第一次來共學(試課)的新生。
ps.最多還能再多兩位孩子共學,歡迎五歲至小四的孩子加入。(詳見本篇,有興趣者可在此篇文末留言或是在 FB上聯絡皆可)
在共學的時候,當孩子有爭執,其實往往被我視為一個很好的機會。
那是一個孩子能學習、成長的機會 ,當然也是我們身為教育者之所以想陪伴在旁邊、且值得孩子花時間(爸媽花金錢)的重要價值所在。
不過,這個價值,有時候會因為孩子共學久了而變得沒那麼明顯,如同呼吸時有空氣一樣的理所當然、很難察覺。而新孩子的加入,反而有機會讓我感受到新生與舊生(共學一陣子了)的差別。
場景一:共學教室旁的沙發。
我們家的黑色沙發一向是被孩子當作「遊樂設施」在對待,這天兩位孩子(圓、力)的玩法是爬在沙發的頂端,從這一頭到那一頭,有點像在開火車一樣(我們的沙發長度全部加起來可以坐到九個人左右)。
爬著、爬著,有時候一個跟在另一個後面,有時候背道而馳。而剛好有一次圓從沙發的左邊往右走,力從沙發的右邊往左走, 在某一處面對面碰上了!
怎麼辦呢?我在旁邊猜測著,他們會怎麼處裡?
一開始圓說:「你去後面!」(意思應該是說你先下去,到我後面再上來,讓我過去)
力有點不確定,沒有動。圓改口說:「 你去後面,可以嗎?」
我聽了以後真是莫名的佩服啊!從原來的「命令句」,讓人覺得不想屈服,變成後來的「可以嗎?」有了一種邀請的意味,聽起來舒服多了。我看到年紀較大一些的力,面對像是妹妹的圓的請求,很阿沙力的說了句「可以啊」就輕巧的繞過去繼續玩了~
想到這學期初的時候,圓和力兩個人剛認識,因在家裡都是受到媽媽關愛重視的(獨生女、或是么子),不是各玩各的、爭著和我玩(常常我努力要邀請兩人一起進入同一個遊戲情境,卻常失敗),到後來慢慢可以一起玩蓋房子(會因為爭材料而來找我抱怨)、一起發明有趣的遊戲,到現在的能夠商量、互相讓一步;原來兩個月的時間,孩子的改變可以是這麼大啊!
![]() |
這是 圓 和 力 這天共學時用巧拼墊一起合蓋的小屋。(比上一次更進化了喔) |
場景二:共學教室內,飛翔和多多在玩桌球遊戲的空檔(因飛翔去廁所而暫停的時間)
![]() | ||
翔和多是好朋友,常常一起找到好玩的東西(這是教室常備的一種數學立體幾何教具或說玩具) |
我聽到飛翔很哀怨(假裝成生氣)的聲音「你怎麼可以這樣?!我不要跟你玩了啦」, 趕忙過去幫忙,看到多多一付搞不清楚狀況(和一點點委屈)的表情,詢問了一下翔「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麼不舒服?」
翔說:「他偷看我上廁所!」(中間過程我省略一些,大致情形就是多多覺得等很久所以去廁所想看看翔好了沒?但翔不喜歡被看到,所以對多生氣)
我幫兩邊翻譯了一下彼此的意思和感覺(讓多多知道翔不喜歡,也讓翔知道多多不是故意的),然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翔希望多跟他說「對不起」,但一時之間多多並不想說(可能覺得沒有做錯什麼吧)。而我也不覺得一定要說「對不起」才行,因這件事本來就沒有什麼對錯,只是恰巧造成的不愉快。我只是跟多多確認,他知道翔希望什麼?為什麼?也讓多多知道,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
就在翔準備要跟另一位孩子玩別的遊戲時,我聽到多多 小小聲的說「對不起啦」,翔沒有聽到。我還幫忙跟翔說:多多跟你說對不起了耶。翔說太小聲了沒聽到,我說「真的有啦,要不然你看著他,他要跟你說」,多多又說了一次,兩個人就言歸於好,繼續玩去了。
我想到當時我看著多多因猶豫而顯得靜默時的表情,心中有著感動:對於他來說,那是一個不小的掙扎啊~
沒有其他外力的強迫,只是面對心中的兩個聲音~ 一個是想要跟朋友一起玩的心(也或許考慮到朋友不開心的心情)、一個是覺得自己沒有錯的委屈,到底要怎麼做呢?
我認為,不論今天他的決定是什麼?說不說那一聲「對不起」都無所謂。只要那珍貴的抉擇過程發生了,對於他往後面對其他的人際互動時,能夠自主決定、並且不後悔,都是扎扎實實的能力培養。
=============================================
場景三:在廚房做鬆餅的時候。
在去附近的公園玩了一回(在公園也發生了幾件事,後續再與共學家長分享)之後,
孩子想要做鬆餅了。 (這次是用鬆餅機,簡單版)
這次有三個孩子,輪流做所需的步驟,其中一步是要攪拌麵糊(把鬆餅粉、牛奶和蛋,攪拌均勻)。我觀察到翔和多各拿了一支筷子,在同一個容器內攪拌麵糊,不知道是誰先開始的,筷子會飛起來把麵糊撒到另一位孩子身上。我猜測一開始可能是不小心的,後來變成是一種遊戲,覺得好玩。在我還來不及提醒孩子關於 "食材的珍貴,我不想浪費" 的這個觀點時,就發現多多的臉色不對,有股不知什麼樣的氣體在身體內慢慢漲高的感覺.....
(我猜測他不喜歡了,但是又沒有習慣用說的,所以用麵糊噴對方變成了一種生氣對方的行動)
現場情勢緊急變化,我只能先放棄想說的另一件事,先關心多多的狀況:
「你覺得好玩嗎?還是你不喜歡這樣?」
多多說:「我不喜歡!」
確認過後,我(代替多多)跟翔表達多多的意思:「多多說他現在不想玩這個了耶。」
然後再鼓勵多多自己說:「你跟翔說你不喜歡啊,也許他會瞭解,就不會繼續弄你了。」
多多這次反應很快,對翔說:「我不喜歡!你不要再弄了!」
翔收到訊息,說了「好啦」(聽起來是還想玩但勉為其難接受了)就停止了噴麵糊的動作。
於是,做鬆餅的流程繼續跑下去......
註解:
這就是我們在教育現場常常在做的事情~ 勘查現場情勢、決定目前最需要出手的事情,猜測孩子可能的狀況、並幫有爭執(或可能產生爭執)的雙方擔任翻譯。
孩子多數對彼此都是善意的,只是往往不知道如何煞車,因此通常在一開始是好玩的打鬧(即使是有肢體接觸、或是有人被東西碰到,但雙方是覺得有趣的),在某些時刻會轉變成 有一方想停止但另一方沒有意會到或是故意不停止想看看會怎麼樣的情況。而想停止的一方,就會逐漸累積對對方的怒氣,釀成了有想讓對方不好過的那種 "打"。
若大人能即時支援,協助雙方表達意見,往往能化解。
而孩子慢慢也會學得這種溝通的能力,表達自己真正的意願,並透過協商讓彼此都有共識。而不是依靠大人的權威(當法官判斷誰對誰錯,或是要誰道歉),在大群體裡面只能選擇 "順從" 或 "反抗" ,卻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樣子。
而這,就是我期望 孩子能在共學中獲得的能力。
其他照片:
![]() |
這天的午餐是自己做吐司披薩 |
![]() |
有個孩子只喜歡玉米~(其他人的還有鮪魚和鳳梨、乳酪條) |
![]() |
這天下午孩子們還蓋了不同的房子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