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的旅行中,若是與孩子的安全、或影響孩子身體(如:會冷、感冒)有關的事情,我會有強勢的意見(建議要怎麼樣做,而且持續地遊說)並且溫柔地堅持到底。其他與玩有關的事情(去哪裡玩?怎麼去?玩多久?等等),則是由團體所有成員(四位小孩加上我)的共識決定。我會提供建議,並提出 "如果我們決定..........的話,等一下可能會.........." 的預期結果,提供孩子們做參考,但不會以強勢的態度改變孩子的決定。
(所有照片請看:google相簿)
一開始,孩子頗不習慣這突然降臨的龐大自由,在火車上就常常問著:「我們到底要去哪裡玩?」然後得到的回答都是我把球丟回去:「看你們啊。」於是,他們從泡湯、打漆彈、一直到騎腳踏車都討論過了一次,我也提出了推薦的「走繩節」、蘭陽博物館、海灘等。當然,吃的部分也是孩子很關心的點;所以「夜市」也成為了重要的一站。
不過,實際上的情況,與事前討論過的其實會有很大的差距!
例如說:本來孩子聽我說明不覺得好玩的「走繩節」,在到了宜蘭火車站出站之後,卻像是被黏住了一樣,過了半小時以上還不想走。
又例如說:到了住宿的地點(救國團宜蘭學院),行李放下後孩子對於新奇的上下舖覺得好玩,發明了許多不同的玩法,結果整個下午就在這邊度過,不管我問了幾次「你們要出去玩了嗎?」還是走不了。最後一直到了晚餐時間肚子餓了,我們才得以走出房門,前往夜市(其實這部分也吵了很久)。
而第二天早上,大家懷著期待腳踏車之旅的心情坐火車到了羅東,卻發現外面開始下起毛毛細雨。正在我們猶豫不決時,好心的旅遊服務中心阿姨,帶我們到羅東地圖前面推薦了好幾個地點、還提供了去羅東運動公園(原本想去騎腳踏車的地點)的方式,然後我們五個人就在那邊討論了快半小時,才得到結論!
但是,旅行不就是這樣嗎?
當你習慣於「別人幫你決定事情」時,如果你不滿意時就會抱怨;你想要做一件事,卻要徵求別人的同意、或是只能由他帶頭去做。
小孩A和小孩C很常跟我要求:「快點走啦!我想早點到那邊。」或是「老師,我要去那裡那裡逛逛....」,我就會說:「這不是由我決定的,要看大家的共同決定。我可以幫你問他們。」我希望他們練習自己發動一件『期待會發生的事情』,積極去行動,造成改變。
而當大家討論出來,最後做出了決定;到了那邊如果有什麼不那麼舒適的地方(如:要等很久)、或是跟想像中不一樣時,孩子若習慣要開始抱怨了,我就會反問他:「剛剛不是你也同意了嗎?」「那麼,你覺得現在可以怎麼做呢?」
這,是團體自助旅行很重要的功課。
以下,則分別描述這趟旅程所發生的種種:
這個行程可以說是我一開始決定要 "在這個日期來宜蘭玩" 的初衷。
事實也證明,孩子很喜歡。
這是近年來開始推展的運動,是用一條有點寬度的繩子,綁在兩端固定後,人可以在上面走,也可以做出各種不同的動作(如:跳躍、趴著、單腳站或擺任何姿勢)。
中央舞台區是專業(有練習過至少半年以上)的人進行比賽,而場邊則有低矮的繩子讓第一次接觸的人嘗試看看。我們有幾位孩子很喜歡,來回走了好多次。而我自己試驗的結果,覺得要維持平衡實在是很不容易!
在旅行的過程中,慢慢會發現,這個五人(包括我)的團體裡,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特性和角色。小孩A是屬於很快有意見、對事情很有堅持的特質。在團體中是會積極地提議、強力遊說(但真的有必要時也願意妥協)的角色。很像火車頭。
小孩B是屬於沈穩地觀察、謹慎提供意見,並會提醒大家時間(該往回走了否則會搭不上火車!)、並思考要坐幾點的火車等,可說是(和我的角色有點接近的)「顧問」的角色。所以我們常常一起討論。
小孩C呢則可說是我們的外交官。
從上火車前,就開始跟月台上的老婆婆聊天:接著在火車上繼續跟上車、下車的人打招呼。晚上呢,跟隔壁房間的大學生姊姊們聊得很開心,玩到很晚才回房間(我去找她說要睡覺了)。還有,當需要跟路人問路的時候,也都靠她。(她很疑惑為何兩位年紀比她大的男生卻不敢去問路?我幫她問了其中一位,他也回答不出來。我猜也許是男子漢習慣了不能示弱吧?)
小孩D則是天真(但不是無邪,因為鬼點子很多)、隨和(要去哪邊他都可以接受)的開心果,每次他說「我的xxxx(通常是車票)怎麼不見了?!」我們所有的人就開始幫他找、問他剛剛放哪裡,通常都是有驚無險啦,只有一次怎麼都找不到(還好只是12元的車票),最後只好去出口處補票。當然,每一次的事件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我總是不厭其煩地跟他討論:下次要放哪裡?或是做什麼?才比較不會有同樣的情況發生。 (ps.年紀小的孩子,適合帶有拉鍊的腰包,放零錢或車票比較方便)
我呢,大概可說是一個較有經驗的「先知」角色:往往要提醒大家一些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或是必要時卻沒人出現時,自動補位到某個角色(可能是火車頭、外交官,或是開心果)。唉,難怪會那麼累啊!
Ps.成員年級:一位小孩四年級、一位三年級,兩位一年級。
南方澳海灘
在我們好不容易走到了的沙灘上,大家都對於那海浪不斷地沖刷覺得受吸引。越走越近。
有兩位孩子沒有多帶一件褲子在背包內(有一位說:我今天沒有要下水),我跟他們說明「我知道你很想玩水,因為你沒帶可以更換的褲子,可能會弄濕。你有兩種選擇:一個是你決定要玩水,但是回程的時候褲子會濕濕的,可能會不舒服。但過一陣子可能會乾掉。另一個選擇是你不走進水中,只在沙灘玩,或是腳踩一下水就離開(不要像他們那樣跑給海浪追,很刺激但可能會弄濕)。這個選擇的好處是等一下不會不舒服。」
最後,一個小孩選了讓褲子濕了也要玩,回程時也沒有抱怨不舒服,不過常常跟我報告褲子快要乾了的進度。另一位孩子則很艱難地選擇了不弄濕褲子,因為想清楚了自己不想要那種褲子濕濕的不舒服。
這兩種選擇,沒有對錯,也沒有優劣。
只要我們解釋地夠清楚,通常孩子可以做出選擇。不論年紀大小,只要他能夠真實地理解各項選擇的優缺點。
而這,不就是我們期待他們未來在人生中,能夠 "為自己做選擇,並負責任" 的能力養成嗎?
(所有照片請看:google相簿)
第二天早上在羅東火車站的旅遊服務中心 |
不過,實際上的情況,與事前討論過的其實會有很大的差距!
例如說:本來孩子聽我說明不覺得好玩的「走繩節」,在到了宜蘭火車站出站之後,卻像是被黏住了一樣,過了半小時以上還不想走。
又例如說:到了住宿的地點(救國團宜蘭學院),行李放下後孩子對於新奇的上下舖覺得好玩,發明了許多不同的玩法,結果整個下午就在這邊度過,不管我問了幾次「你們要出去玩了嗎?」還是走不了。最後一直到了晚餐時間肚子餓了,我們才得以走出房門,前往夜市(其實這部分也吵了很久)。
而第二天早上,大家懷著期待腳踏車之旅的心情坐火車到了羅東,卻發現外面開始下起毛毛細雨。正在我們猶豫不決時,好心的旅遊服務中心阿姨,帶我們到羅東地圖前面推薦了好幾個地點、還提供了去羅東運動公園(原本想去騎腳踏車的地點)的方式,然後我們五個人就在那邊討論了快半小時,才得到結論!
但是,旅行不就是這樣嗎?
找到自己要的,不一定是熱門景點。
在住宿的房間內玩傳球遊戲。 |
為自己負責,積極而不抱怨
小孩A和小孩C很常跟我要求:「快點走啦!我想早點到那邊。」或是「老師,我要去那裡那裡逛逛....」,我就會說:「這不是由我決定的,要看大家的共同決定。我可以幫你問他們。」我希望他們練習自己發動一件『期待會發生的事情』,積極去行動,造成改變。
而當大家討論出來,最後做出了決定;到了那邊如果有什麼不那麼舒適的地方(如:要等很久)、或是跟想像中不一樣時,孩子若習慣要開始抱怨了,我就會反問他:「剛剛不是你也同意了嗎?」「那麼,你覺得現在可以怎麼做呢?」
這,是團體自助旅行很重要的功課。
以下,則分別描述這趟旅程所發生的種種:
01 第一屆「走繩節」
事實也證明,孩子很喜歡。
場邊的練習用繩子,有專人協助你開始。 |
中央舞台區是專業(有練習過至少半年以上)的人進行比賽,而場邊則有低矮的繩子讓第一次接觸的人嘗試看看。我們有幾位孩子很喜歡,來回走了好多次。而我自己試驗的結果,覺得要維持平衡實在是很不容易!
02 角色
小孩B是屬於沈穩地觀察、謹慎提供意見,並會提醒大家時間(該往回走了否則會搭不上火車!)、並思考要坐幾點的火車等,可說是(和我的角色有點接近的)「顧問」的角色。所以我們常常一起討論。
小孩C呢則可說是我們的外交官。
從上火車前,就開始跟月台上的老婆婆聊天:接著在火車上繼續跟上車、下車的人打招呼。晚上呢,跟隔壁房間的大學生姊姊們聊得很開心,玩到很晚才回房間(我去找她說要睡覺了)。還有,當需要跟路人問路的時候,也都靠她。(她很疑惑為何兩位年紀比她大的男生卻不敢去問路?我幫她問了其中一位,他也回答不出來。我猜也許是男子漢習慣了不能示弱吧?)
小孩D則是天真(但不是無邪,因為鬼點子很多)、隨和(要去哪邊他都可以接受)的開心果,每次他說「我的xxxx(通常是車票)怎麼不見了?!」我們所有的人就開始幫他找、問他剛剛放哪裡,通常都是有驚無險啦,只有一次怎麼都找不到(還好只是12元的車票),最後只好去出口處補票。當然,每一次的事件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我總是不厭其煩地跟他討論:下次要放哪裡?或是做什麼?才比較不會有同樣的情況發生。 (ps.年紀小的孩子,適合帶有拉鍊的腰包,放零錢或車票比較方便)
我呢,大概可說是一個較有經驗的「先知」角色:往往要提醒大家一些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或是必要時卻沒人出現時,自動補位到某個角色(可能是火車頭、外交官,或是開心果)。唉,難怪會那麼累啊!
Ps.成員年級:一位小孩四年級、一位三年級,兩位一年級。
03 做決定,以及接受結果
南方澳海灘
新增說明文字 |
有兩位孩子沒有多帶一件褲子在背包內(有一位說:我今天沒有要下水),我跟他們說明「我知道你很想玩水,因為你沒帶可以更換的褲子,可能會弄濕。你有兩種選擇:一個是你決定要玩水,但是回程的時候褲子會濕濕的,可能會不舒服。但過一陣子可能會乾掉。另一個選擇是你不走進水中,只在沙灘玩,或是腳踩一下水就離開(不要像他們那樣跑給海浪追,很刺激但可能會弄濕)。這個選擇的好處是等一下不會不舒服。」
最後,一個小孩選了讓褲子濕了也要玩,回程時也沒有抱怨不舒服,不過常常跟我報告褲子快要乾了的進度。另一位孩子則很艱難地選擇了不弄濕褲子,因為想清楚了自己不想要那種褲子濕濕的不舒服。
這兩種選擇,沒有對錯,也沒有優劣。
只要我們解釋地夠清楚,通常孩子可以做出選擇。不論年紀大小,只要他能夠真實地理解各項選擇的優缺點。
而這,不就是我們期待他們未來在人生中,能夠 "為自己做選擇,並負責任" 的能力養成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